第393章 历史教训 (第1/2页)
这当然不行。
于是,太宗皇帝就派出了扫雷战士:邓通。
具体的做法不算复杂:既然你搞劣币,那我也搞劣币。
一样的成本,一样的成色,没道理你的钱有人收,我的钱就没人收。
靠着这一手‘劣币与劣币瓜分市场’,邓通最终得以促成‘天下铜钱,半邓半吴’的局面。
至于说这件事,先帝为什么非要推出邓通这么个排雷战士来做,而非少府内帑下场?
答案很简单:铸劣币这事儿,不能由国家机构来干。
尤其是有太祖高皇帝‘三铢铅制荚钱’的‘珠玉在前’,倘若汉家再发生一次官方铸劣币的恶劣事件,恐怕终汉一朝,天下百姓都不会再使用钱币了。
甚至于中央政府的公信力,都会因此而遭受巨大的冲击。
官方不能铸劣币,可吴王刘濞的劣币,又根本无法被良币驱逐出市场;
怎么办呢?
——用魔法打败魔法,用劣币对抗劣币。
至于官方不能铸劣币,则被太宗皇帝以一个‘宠臣’作为棋子,轻而易举的化解。
于是,邓通这个‘看似是私企,实则远甚于国企’的力量,成为了太宗皇帝破局的关键。
在后世,绝大多数人都说:邓通可真垃圾;
背靠天子支持,可谓是有官方在背后撑腰,居然才和偏居一隅的吴王刘濞斗了个旗鼓相当,搞出个‘天下铜钱,半邓半吴’的结果。
这分明就是无能!
但实际上,要不是有邓通这一手用魔法打败魔法,彼时的钱币市场,只会被吴王刘濞彻底垄断。
众所周知:任何生意,只要是沾上‘垄断’二字,那就不再是一门简简单单的生意了。
尤其还是货币垄断,更是与市场定价权、货币发行权,乃至于整个天下的商业环境直接挂钩!
从这个角度上来讲,邓通此人,就算达不到‘国之功臣’的高度,也起码是于国有功的。
明白了这些,再看邓通最终的结局,也就没人会觉得先帝老爷子,真是个心胸狭隘到极端的人了。
——邓通于国有功不假,可过去这些年,流通于天下的劣质四铢钱,有一半都出自于邓通之手,也同样是不争的事实。
从国家层面上来讲,邓通铸劣币,自然是有功;
但正如先前所提到的:官方不能铸劣币;
同样的道理——任何铸劣币的人,官方都应该坚决抵制。
所以,吴楚七国之乱平定之后,吴王刘濞最终被认定的罪名,便有一条‘私铸劣币,扰乱天下币制,以权谋私,荼毒天下苍生黎庶’。
这条罪名,甚至比起兵谋反都还要更重、还要更该死!
既然吴王刘濞——身为宗亲的刘濞,都尚且因为这一条罪名而‘罪无可恕’,自更别提作为外人、幸臣的邓通了。
这,才是先帝老爷子把邓通活活饿死,且毫不心软的真正原因。
——先帝‘公报私仇’,秋后算账,不过是表象;
邓通‘罪不容恕’真正的原因,是邓通铸劣钱十数年一事,汉家、朝堂中央,乃至于汉天子,需要给天下人一个交代。
往大了说,是国有乱贼,必须拨乱反正!
往小了说,这也算是某种程度的杀人灭口——让邓通永远闭嘴,以免太宗皇帝遗德有损……
当然了,以上,都是邓通的整个政治生涯,对于汉室的政治意义。
从客观角度上来说,能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,从近乎垄断天下货币市场的吴王刘濞手中,硬生生抢回来一半的市场,邓通的能力,其实是值得认可的。
而在那十几年的人生高光中,除了‘主铸钱’,邓通还主持了汉家另外两件大政。
也就是继铸钱之后,邓通一生当中的第二点贡献:主冶铁。
众所周知:华夏历史进程中的青铜时代,与春秋战国时期得到长足发展,并在嬴秦达到巅峰。
尤其是统一天下之后的秦,几乎是将青铜冶炼技术,推上了登峰造极的天花板。
随着秦王而汉兴——随着秦王朝的覆灭,同样开始退出华夏历史舞台的,便是已经达到天花板,无法再进一步,只能被取代的青铜冶炼技术。
只是不同于秦王朝的轰然崩塌,青铜冶炼技术被取代的进程,却是无比的缓慢。
没办法;
要想让钢铁取代青铜,那最浅显的道理就是:钢铁冶炼技术,需要发展到所制作出来的钢铁制品,性能较青铜器更好——至少是不比青铜器更差的程度。
可冶炼技术的发展,尤其还是通用金属的更迭,又并非王朝更迭那般,仅需数年便可完成三。
——就好比后世,人人都清楚核聚变是未来能源的唯一答案,却也都只能用火电、水电一样;
如今汉室,几乎所有人也都清楚:钢铁,早晚会取代青铜器,成为华夏文明最通用的优质金属材料。
但不是现在。
不是钢铁产量底、冶炼成本高,成品性能差——至少比青铜器差的现在……
经过秦末十数年的摸索,以及汉初那二十来年的探索、积累,到太宗皇帝年间,华夏民族在钢铁冶炼技术这一赛道,也算是具备了相对成熟的工艺。
可这一次,太宗皇帝再次遇到了那个问题。
——这件事儿,不能让官方去搞。
至于原因,倒不再是‘官方不能铸劣币’那般的政治考量;
而是纯粹的:当时的政治环境,不允许汉室官方做出任何‘劳民伤财’的举动。
太宗皇帝那是什么人?
一枚铜钱恨不能掰成八瓣儿花,砖头缝里抠沙子儿的主!
就这人设,外加好不容易普行天下的‘简朴之风’,怎么能因为钢铁事业给搞垮?
要知道那些年,赖太宗皇帝‘简朴’之风所赐,天下各地方郡县,都迅速刮起了一股勤俭节约的风。
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点便是:郡县府衙的主体建筑,除非彻底崩塌到看不出建筑样儿,否则,原则上不做修补。
大概是‘府衙越破,越证明官员清廉’的路数。
甚至时至今日,这个政坛潜规则都依旧保留着相当深远的政治影响!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