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4集《妙法莲华经》 (第1/2页)
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六十六面,附表第四十九。我们看第二段,经文要义。
前面的《法华经》讲到迹本二门的正宗分,主要是佛陀说法,讲到迹门的开权显实、本门的开近显远,所以我们在前面叫做依法修学。到流通分的时候,佛陀举出六大菩萨。菩萨跟佛陀最大的差别,佛陀是圆满的。圆满的佛陀当然就没有特色;菩萨是不圆满的,是因地,所以菩萨就有特色。前面是依法修学,后面佛陀要我们依人修学,就是要我们向以下的六位菩萨看齐。
这六位菩萨包括谁呢?药王菩萨,还有妙音菩萨、观世音菩萨、净眼、净藏菩萨。这五个菩萨是讲到化他,他们在化他的时候我们怎么跟他们学习。那么从自利的角度,我们应该跟谁学习呢?跟普贤菩萨学习。就是讲出六大菩萨,这六大菩萨表达了菩萨的悲、智、行、愿四大门。
你道理懂了,你就要看诸大菩萨是怎么操作的。你明白了一心三观,你明白了你的目标是法身,那你懂的是理论。佛陀要你实际看一看,人家是怎么操作一心三观,人家是怎么样操作清净法身的,就向他们学习。那么药王菩萨的特色是什么呢?就修苦行,这是他的特色。我们看“经文要义”。
二、经文要义
本经正宗,乃本师将诸佛所修证之一乘因果,和盘托出,以开示众生。如经云:正直舍方便,但说无上道。然而佛又恐末世众生志力下劣,难以成就,故特于流通分中,举六位菩萨之修学,以发明悲、智、行、愿四门之修学,以为劝勉。首先举药王菩萨之难行苦行,以为无量行门之首要;次召妙音菩萨,从东方来会,以表具始觉智,方能开显本觉理,彼此契合成佛;再以观音菩萨,慈悲利生普门示现,作为悲门代表;更以净藏菩萨、净眼菩萨,转化邪心,及普贤之广大行愿,以为愿门之代表。普令一切末世众生,依此四门修学菩萨道,则必得成佛。
我们解释。本经的正宗分,就是迹本二门的正宗,乃本师将诸佛所修证的一乘的因果和盘托出(一佛乘的因就是佛陀的智慧,一心三观;一佛乘之果就是法身),开示众生,就好像经文所说的,“正直舍方便,但说无上道”。到了法华会上,佛陀不跟你讲什么诸法因缘生了,佛陀直接告诉你,“诸法从本来,常自寂灭相”,诸法的本来面目就是无生。所以佛陀直接讲本来面目,就是回到生命的原始点了。
道理是很圆满的,但是我们面对我们个人的业报身,面对烦恼障、业障、报障的时候,我们容易放弃,“志力下劣,难以成就”,所以佛陀举出了六大菩萨,来当我们修行的一个模范。这六大菩萨,你从他的身口意可以看得出来,大悲、大智、大行、大愿,来勉励我们,做我们的勉励。
首先佛陀举药王菩萨的难行苦行来当作行门。行门要的就是什么?就是行力跟忍力,这个都是要靠苦行慢慢磨练出来的。再召妙音菩萨。妙音菩萨表示智慧,就是始觉智去开显本觉理,所以妙音菩萨表示智慧门。然后,观世音菩萨慈悲利生,表示观世音菩萨的平等大悲。我不管你是谁,你只要能够称念观世音菩萨,我就能够平等地寻声救苦,就普门示现。这是悲门的代表。再以净藏、净眼两位菩萨,转化邪心,当作过去的愿力。还有普贤菩萨的广大行愿,作为愿门代表。净眼、净藏菩萨偏重在下化众生,是化他的代表;普贤菩萨的广大行愿,是偏重在上求佛道,这个地方不太一样。所以把净眼、净藏菩萨的愿判作约化他劝流通,把普贤菩萨的这个行愿判作约自行劝流通。
总而言之,“普令一切末世众生,依此四门”,向六位菩萨学习,来学习菩萨道,“则必得成佛”。
所以,前面讲的是迹本二门的理论,这以下就是菩萨的实际操作,来给我们作一个模范。
丁一、宿王请问
我们看讲义的三百二十七面,丁一的“宿王请问”。
尔时,宿王华菩萨白佛言:世尊!药王菩萨云何游于娑婆世界?世尊!是药王菩萨,有若干百千万 亿那由他难行苦行?
善哉!世尊!愿少解说。
诸天、龙神、夜叉、乾闼婆、阿修罗、迦楼罗、紧那罗、摩睺罗伽、人非人等,又他国土诸来菩萨,及此声闻众,闻皆欢喜。
“尔时”,这个时候,宿王华菩萨就白佛言了,他以下提出两个问题:
第一个问题,“世尊,药王菩萨云何游于娑婆世界”。这一个是通问,通问游化。就是说,药王菩萨过去在娑婆世界是怎么样去游化教化众生的?这第一个,通问。
第二个,就别问苦行。那这个药王菩萨他到底在因地的时候,有若干个百千万亿那由他的难行苦行?就是药王菩萨他喜欢尝试各种各样的苦行,从这个苦行当中,难行能行,难忍能忍,来强化他修行的行力跟忍力。这是他的特色。
宿王华菩萨说,善哉!世尊!具足福慧圆满的佛陀,希望您能够为我们简要地解说。不是为我解说,因为不但是我,包括诸天、龙神、夜叉、乾闼婆、阿修罗、迦楼罗、紧那罗、摩睺罗伽这种八部鬼神,人非人等,还有他方国土来的诸大菩萨,还有本土的娑婆世界的四众弟子,闻皆欢喜。
蕅益大师说,为什么“闻皆欢喜”呢?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好乐修苦行,他也特别崇拜修苦行的菩萨,所以契合十方根机。
这个地方古德提出一个问题:在娑婆世界游化的菩萨很多,为什么在《法华经》的流通分特别指药王菩萨,要先提出这一点?
他就回答了,药王菩萨的修学有两个特点值得我们学习:
第一个,他的精进力。我们从看到他的精进力。就是佛陀因药王菩萨而告八万大菩萨,表明药王菩萨是一切弘经法师的精进的模范,因为他精进力强。佛陀告诫诸大菩萨发心的时候,还要依托药王菩萨这个名号才勉励他们。所以,第一个,他是精进力的代表。
第二个,他的忍辱力强。怎么看得出来呢?你看。中药王菩萨于佛前主动地发誓:于佛陀灭后,在五浊恶世当中,不惜身命弘扬本经。
从、从都提到药王菩萨,所以他是精进跟忍力的代表,而精进跟忍力刚好是修行的成败关键,所以在六大菩萨当中列为首,就是行门的代表。
我们看丁二的“如来垂答”。垂答当中分两段。
丁二、如来垂答 分二:戊一、正答苦行;戊二、叹经功深
第一段,正答苦行。分成两段。
戊一、正答苦行 分二:己一、明事本;己二、明本事
己一、明事本
先看“明事本”,这里说明这件事情当时的环境背景。
尔时,佛告宿王华菩萨:乃往过去无量恒河沙劫,有佛号日月净明德如来、应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调御丈夫、天人师、佛、世尊。
其佛有八十亿大菩萨摩诃萨,七十二恒河沙大声闻众。佛寿四万二千劫,菩萨寿命亦等。彼国无有女人、地狱、饿鬼、畜生、阿修罗等,及以诸难。地平如掌,琉璃所成,宝树庄严,宝帐覆上,垂宝华幡,宝瓶香炉,周遍国界。七宝为台,一树一台,其树去台,尽一箭道。此诸宝树,皆有菩萨、声闻,而坐其下 。诸宝台上,各有百亿诸天,作天伎乐,歌叹于佛,以为供养。
我们看这个药王菩萨当时修苦行的环境的背景。当时,其实他是生长在一个有佛出世的时代。在过去无量恒河沙劫当中,这尊佛叫做日月净明德佛。就这尊佛他的特点,他的身相的光明能够照十方世界,无有障碍。这个光明不是放光,放光的话那每一个佛都可以照十方世界。这个是常光,就是恒常性的,正常情况佛陀头顶后面的圆光叫常光,不是放光。就他的圆光就能够照十方世界,无有障碍。这跟阿弥陀佛是很接近的。
他也十种名号具足。“如来、应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调御丈夫、天人师、佛、世尊”,这十种德号具足。
这尊佛出现的时候,他有什么样的眷属呢?他有八十亿个法身菩萨摩诃萨,还有七十二恒河沙的这些大阿罗汉,声闻众。这是他的眷属。这三乘弟子眷属非常的庞大。
看他的寿命。“佛寿四万二千劫。”菩萨的寿命也是一样。这寿命长久。
那么,他的正报有什么特色呢?这个国土没有女人,也没有三恶道,所以它是一个清净的无漏的国土;而且是没有诸难。这个诸难,我们一般说,小三灾就是饥饿、病毒、战争,因为这种伤害对我们身体是局部的,比方身体有病痛或是有战争,这局部的,它可能某一个区域才有的。那大三灾就是普遍性了,火灾、水灾、风灾,说是火烧初禅,水淹二禅,风吹三禅。这个国土就没有大小三灾,没有这种灾难。
这个是约着正报的身心。这以下看依报国土。
它的国土,“地平如掌”,没有高高低低的山谷。它的大地是清净透明的玻璃所成,四周有各种的宝树庄严。在宝树上面还有七宝所成的宝帐,这个宝帐是覆盖在宝树上面。这个宝树一看去就是闪闪发光,因为它是七宝所成的宝帐把它盖起来。在宝树的四周,又垂下了非常美丽庄严的花幡。就是这个幡是七宝所成的幡,但是四周又点缀很多的香花,所以叫做花幡。这个大地上,这个琉璃大地上,有宝瓶做成的香炉,点着各种的香。而且这个不是一个地方,这个宝树、花幡、香炉是周遍国界。
七宝为台,一树一台,不是在宝树下面,是宝树中间隔了一段距离,就有一个宝台。宝树跟宝台的中间距离,是一支箭射过去的距离。那么宝树之下是谁在坐呢?宝树下有菩萨、声闻,就坐在这个宝树下修习止观。那么这个平台上是谁在那里运作呢?这个平台上有各式各样的诸天在那个地方演奏天乐,用天乐来赞叹佛陀的功德,以为供养。我们看这个国土,就是药王菩萨他过去生做一切众生喜见菩萨的时候的依报环境。
我们看他的正报。那正报是怎么回事呢?寿命久远,没有三恶道,也没有灾难。这个是一个无有众苦、但受诸乐的一个正报身心。那么依报国土呢?琉璃为地,宝树庄严,宝树旁边还有这个宝台,有各种的天乐来赞叹佛陀。那表示,当时这个菩萨所受用的依正果报是非常的清净安稳的一个国土,所以拣别他烧身臂不是因为厌离心。不是说,有些人生长在五浊恶世,身体满身的病痛,他厌恶自己的色身,把色身烧掉,不是这样子。他生长的环境是一个非常安乐、非常清净庄严的依正二报,他是在表达难舍能舍的这种苦行,是这个意思。因为他环境太好。
己二、明本事 分二:庚一、彼佛说法;庚二、广修供养
我们看己二的“明本事”,就是说明这个事缘的主要人物。这个地方有两段。第一段,看“彼佛说法”。
庚一、彼佛说法
尔时,彼佛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,及众菩萨、诸声闻众,说法华经。
在这么一个清净安乐的国土当中,日月净明德佛就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,就是药王菩萨的前身,还有其他的三乘弟子,说《法华经》。这个就开权显实。就是说,这个日月净明德佛过去先为实施权,让弟子们成就三乘的权果,那最后就开权显实,把因缘观回归到无生观。
而当时的一切众生喜见菩萨,他的定位是什么呢?蕅益大师说,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在日月净明德佛的定位,等同舍利弗尊者相对于释迦牟尼佛,所以他是一个首座弟子。但是他是一个菩萨,所以他是菩萨比丘身份的首座弟子。所以他当时已经断了见思,成就权法的三贤位了。
那么成就权法三贤位以后,当然他听了《法华经》是关键了。三贤位在权法叫三贤位,就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,那你听了《法华经》以后就变成六根清净位,所以这个是很关键的。诸位!他听了《法华经》以后,他从因缘观而回归到一心三观了,这个是他未来修苦行的关键点。
庚二、广修供养 分二:辛一、现生供养;辛二、次生供养
我们看第二段,“广修供养”。广修供养分成两段。第一个,现生的供养。因为他来生又供养一次,他两生供养。
辛一、现生供养 分二:壬一、修行得法;壬二、作念报恩
先看今生的供养。看壬一的“修行得法”。
壬一、修行得法
是一切众生喜见菩萨,乐习苦行,于日月净明德佛法中,精进经行,一心求佛,满万二千岁已,得现一切色身三昧。
这个一切众生喜见菩萨,他本身的修行,我们说过菩萨都是有特色,他的特色,“乐习苦行”。
这个苦行有三个特点:第一个,增长你的行力;第二个,增长你的忍力;第三个,破除你的身见。所以他特别喜欢修苦行。他从因缘观到一心三观以后,就尝试修一种特殊的苦行。
修什么苦行呢?“精进经行,一心求佛”,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般舟三昧。般舟三昧是常行三昧,就是九十天当中不坐不卧,常行精进,忆佛念佛。那么他修了多久呢?修了一万二千岁。
诸位要知道,你成就理观以后,你就要从事修去历练了。而这个事修历练,那就各有各的因缘了。有些人喜欢拜忏,他就知道,虽然内心本来清净,但是有如梦如幻的业障,他就以忏悔业障当事修。所以有各式各样的事修,像净土宗就是忆佛念佛当事修。
这个一切众生喜见菩萨用苦行来事修。所以他从苦行当中突破最后的法执,而证得现一切色身三昧。现一切色身三昧就是普现色身三昧,就破无明证法身了。
我们说明一下,三昧有四种:
第一个是常行三昧。常行三昧就是般舟三昧这样,你只能够走,你也可以站,但是你不能坐、不能卧,九十天。这个是标准的苦行。
第二个,常坐三昧。禅宗的禅堂主要就是修常坐三昧。我听我过去的老法师达公说,他说过去的禅堂一天要坐十六个小时。当然中间一支香结束了可以起来走一走,但是整天要坐满十六个小时。这个是常坐三昧。
第三种是半行半坐三昧。我们打佛七、打佛三就是这样子的。先拜佛、经行,然后再打坐。打完坐以后再起来,再拜佛,再经行,再打坐。所以他有走有坐。这样子方便我们调和身心,所以这样的半行半坐三昧对我们是比较好的,因为身体坐太久了或者太动了都不适合。
第四个是随自意三昧。随自意三昧就是你个人修行了。你要拜就拜,要坐就坐。
这四种三昧,他选择的是常行三昧。当然诸位!他这个地方的经行,关键在一心求佛,他可不是因为修苦行而证得普现色身三昧。他是听了《法华经》以后,他一方面理观,正念真如,一方面事修,忆佛念佛。所以这个苦行是一个助行,使令他突破他最后的障碍。就是有些人的障碍是色身,对色身执著,所以他透过苦行来帮助他修理观,最后破无明证法身,成就了普现色身三昧。
壬二、作念报恩 分二:癸一、三昧供养;癸二、烧身供养
成就三昧以后,我们看壬二,他开始要报佛恩了。因为佛陀为他说《法华经》,他才有办法修理观;修理观再配合苦行,所以才有办法成就普现色身三昧。所以他就用三昧力来供养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