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08章 分别 (第2/2页)
宋国公府粮仓中还有许多粮,她回去与宋老太太商量,这民生多艰的时候,施粥救民。
宋老太太便对沈微慈道,一切由她做主就是。
沈微慈原想写帖与平日里交好的妇人商量一起施粥。
她夜里坐在案前深思,手上握着毛笔,墨水落到宣纸上,却迟迟落不了笔。
只是思量许久,也没有落笔。
因为她要求不了别人。
正逢战乱,谁又那么愿意。
即便沈微慈要想施粥,二夫人三夫人也不愿答应。
要不是宋老太太点头,府里面也必然有争端。
三夫人来找她,挑明了话。
北靖打不过来还好说。
要是打进来了怎么办。
有了粮才能活。
将粮仓里的粮施完了,自家人吃什么。
再说这场仗到底又要打多久?”
其他人都屯粮,哪有施粮的道理。
沈微慈知道三夫人说的有道理,谁又知道这仗打多久。
但她没法子忽视眼前看到的那些。
一意孤行。
宋国公府开始施粥,每日在门前排队的不知几何。
沈微慈怕哄抢生乱,叫了十几个侍卫来回走动。‘
那身上的盔甲和手上的长枪,总能震慑住人。
沈微慈只亲自出现过一次,但外头却传起她的好话,将她比作了玉菩萨。
那回她脸上缠着白巾,却被凉风吹开,引了人哄看,便不再露面了。
沈微慈自觉自己担不起这名声,还叫人去压了压。
宋国公府一连施粥便是三月,中间桐丘的消息如雪花传来。
无论消息好坏,都几乎牵扯着京城的命运。
-
在这一年的初冬时,沈微慈收到了宋璋的来信。
让她南去。
其实在秋末的时候,京城好些人家已经开始拖家带口的逃出城了,但大多还是留着的。
毕竟皇帝还在京城,就像是一颗定心丸。
建安侯府的也给沈微慈来信,问要不要先将家人安顿出去。
沈微慈都没给建议。
走不走都是自己的选择。
京城其实已经许多人悄悄的走了。
有些官宦也偷偷的安排家人往南去。
留在京城内的,几乎都是京城官员,和平民百姓,许多铺子都已经闻风关闭。
毕竟祖上积累的财富,要是北靖的人真打来,什么都没有了。
但是现在宋璋来了信,让她南逃去金陵。
宋国公府在金陵有族产,有宅院,金陵又处南边,北靖和金人暂时打不到那边。
还有前面有宋璋守着,是宋璋考虑的万全之策。
只是金陵路远,宋老太太又病重,路上的情况未可知。
沈微慈与宋老太太和三老爷商量,三老爷一脸焦心。
他在朝廷,知道桐丘的局势。
他道:“现在走可能还来的及。”
仅这一句话就知道局势了。
况且沈微慈收到宋璋的信,也是半月之后了。
宋老太太病的连下榻都难,又是大寒的天,逃的路上也比不得在府里什么都有。
什么都方便。
路上风餐露宿,一大行人,又是战乱,山贼草寇横行,宋老太太的身子不一定能吃这个苦。
宋老太太不愿拖累了众人,让沈微慈先带女眷去金陵,她就一个人留在宋国公府。
宋老太太不愿走,怎么劝也不愿。
再有宋老太太如今下床已难,太医说宋老太太再大动便油尽灯枯了,这些月不过靠着补药撑着身体。
或许宋老太太也知道自己的身子快到尽头,不愿客死异乡。
沈微慈安慰宋老太太:”老太太身子还好着,听说金陵景色宜人,去了那儿或许身子更好。”
但宋老太太依旧摇头:“我哪儿也不去,死也只想死在这里。”
宋老太太异常的坚持偏执,让沈微慈左右两难。
她也不可能将宋老太太一个人留在这里。
她与二房三房的商量后,她留下来照顾宋老太太,等宋老太太的病稍微好一些后再和宋老太太一起走,轻装赶路,总比一群人赶路要好。
宋老太太见沈微慈要留下来陪她,眼泪落下,紧紧握紧她的手,哽咽难言。
沈微慈往建安侯府去了信,能安排走便安排走。
其实慧敏郡主和长公主早在北靖抵桐丘的时候,就往父亲的驻地去了,走前还提议要带着清娪和昫儿一起。
其实沈微慈也考虑过,但两个孩子死死抱着沈微慈不愿分开,慧敏郡主没法子,也就作罢,让沈微慈早安排好后路。
如今又是要到分开的时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