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六十七章 回长安,李隆基驾崩 (第2/2页)
每一次大战后,他都令虞部重新修订地图,看看他统治下的国土。
“来人,取地图来。”
李瑄没有计较,令人去取一幅地图。
不一会儿,宦官拿着一幅地图进殿,双手奉上。
期间,李隆基半闭着眼,一句话也不说。
“这是国家的地图。”
李瑄靠近李隆基面前,将地图缓缓打开。
这地图虽是老版的,但张开以后,能看出大唐幅员辽阔。
此时的李隆基根本看不清楚。
甚至已分不清他在的长安在哪!
疼痛无时无刻的摧残着他的身躯。
在李瑄进入跃龙殿的时候,李隆基呻吟哀嚎。
御医检查的时候,摇了摇头。宣示着李隆基已经坚持不下去。
“开拓哪里?”
李隆基又缓缓说出这四个字。
李瑄指了指地图上回纥王庭的位置。
“有此图在,大唐千秋万代,永世不会衰败。”
李隆基用尽力气,回想他意气风发的时候。
骊山演武,开元盛世,巡视东都,泰山封禅……
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,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。
一个身穿霓裳羽衣的女子,闯入他的脑海中。
享受上天送给他的礼物,江山美人皆得。
从此以后,日日笙歌。
他再也不出长安,兴庆宫、大明宫、华清宫,轮流游乐。
一万年如此,就是天上的神仙。
耳朵被遮住,眼睛被蒙住,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,早已忘记!
好像又是马蹄声,踏碎幻境中的乐曲。
天地一片肃杀之气。
李瑄一袭龙袍,骑着汗血宝马,进入他的视线中。
这一刻,李隆基才回想起来,他已经不是皇帝。
有此想法后,李隆基的目光变得清明。
兴衰由人不由天。
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。
是他的骄奢淫逸,使天下苍生受苦受难。
天宝的国力到达顶峰,是因为有李七郎的存在。
成也此,败也此!
“七郎,他们若不犯错,不要杀他们…”
李隆基微微抬手,指着一众儿女向李瑄恳求道。
这是他最后的心愿。
或许他临终前,可以使杨玉环来见一面,但他没脸再见杨玉环。
“我会的。”
李瑄向李隆基回答道。
李隆基的子嗣只要不上蹿下跳,李瑄不会为难。
等李隆基死后,李瑄就可以让他们搬出兴庆宫,各回各家。
时间进入乾元六载,李瑄权势稳固。
没有谁会再去支持李隆基的直系后代。
也不可能成功。
除贱为良,让李瑄在民间获得前所未有的威望。
皇权不下乡的情况已不存在。
上至古稀老人,下至垂髫儿郎,都知道李七郎。
孩童背诵李七郎的诗词,蔚然成风。
李白、王维的诗词虽然传播很广,但跟天命加持的李瑄相比,小巫见大巫。
李瑄的《西游记》,一直在连载中。
通过这种雅俗共赏的,增加李瑄在民间的影响力。
“国家在你,我不如也……”
李隆基没有力气说多余的话,现在李隆基的状态,是回光返照,说完这句话后,李隆基一阵困意袭来,缓缓闭上眼睛……
人死如灯灭。
李隆基撑到现在,或许还是想再见李瑄一面。
这个夺走他江山的男子,在生命最后一刻,将他征服!
“太医!”
李瑄叫太医上去看能否再抢救一下。
“回至尊,先帝已驾崩!”
太医一把脉,向李瑄回答道。
“呜呜……”
太医的这句话,点燃跃龙殿。
李隆基的子女嚎啕大哭。
高力士直接扑在李隆基榻前,他是真的肝肠寸断,老泪纵横。
闻者伤心,听者落泪。
“长安的大唐玄龙旗降下一半。通知文武百官,明日在京九品以上官吏大朝,商议太上皇丧葬之事。并告诉百姓!”
李瑄向韦应物吩咐道。
“臣遵旨!”
韦应物领命后离去。
“高翁……”
李瑄准备让高力士保管好李隆基遗体,他会商议国葬之事。
包括陵墓、选谥等工作都要完成。
“噗嗤……”
谁知,李瑄刚叫一声高力士,他一口老血喷出。
“至尊,我陪太上皇去了……”
高力士说完这句话后,直接倒在榻前。
作为李隆基最忠实的仆人,无法接受李隆基死亡的现实,高力士急火攻心。
他与李隆基年纪相仿,都是行将就木的年纪。
李隆基卧病在床这一年来,高力士茶不思饭不想,晚上无心睡眠,身体早就跨了。
高力士突然倒下,让李隆基的儿女们停止哭泣。
太医立刻上前,他们发现高力士已经奄奄一息,无力回天,遂将此汇报给李瑄。
“唉!”
李瑄叹一口气,带着裴灵溪转身离开。
哀莫大于心死。
届时允许高力士陪葬李隆基的陵墓。
李隆基驾崩时已经临近黄昏。
在没有宵禁的长安,此消息很快就传遍每一个角落,并向城外扩散。
好歹是统治大唐近五十载的皇帝。
特别是长安,老人们本对李隆基有怨言,但在李隆基死的那一刻,有一种莫名的情绪。
只有年轻的人觉得无所谓。他们没体会到开元盛世。
他们只知道以前过得很苦,全是李隆基宠信李林甫、杨国忠之流,纵容杨氏所致。
李瑄创造的乾元盛世,让他们看到国家的欣欣向荣,看到至尊的英明神武。
文武百官,则神态各异。
李隆基的驾崩,能让朝廷更加稳定。
谁都知道,李隆基是善终的。
李瑄也没有用非常手段对付李隆基。
那些对李隆基愚忠的人,会彻底死心。
一朝天子一朝臣。
李隆基已是历史,他们的使命是辅佐李瑄,完成李瑄制定的第二个五年计划。
翌日,太极殿,早朝。
“昨日朕刚回长安,就得知先帝病危。见先帝被病痛折磨,朕心甚痛。先帝向朕托付一番后,溘然长逝。天地同悲……”
“商部尚书兼任治丧使,为先帝修建陵墓,操办丧事……”
一开朝,李瑄就向文武百官叙述李隆基驾崩的消息,表现地异常悲痛,并任命刘单为治丧使。
他会暗自吩咐刘单修建陵墓时从简。
李隆基的一生,大誉大毁,李瑄若给李隆基修建昭陵规模的陵墓,又不太合适。
虽是国葬,但还是要低调一点。
现在李瑄头疼的是李隆基的庙号和谥号。
是个历史上一样,还是重新选择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