岁岁文学

字:
关灯 护眼
岁岁文学 >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> 第五百七十三章 终章

第五百七十三章 终章

  第五百七十三章 终章 (第1/2页)
  
  嘉峪山下,如今这里已是河西走廊上的一段重要关隘。
  
  嘉峪山位于河西走廊中段,在建设嘉峪关时这里只有两个村落。
  
  这两个村落原本坐落在嘉峪山下,只有百余户人。
  
  而现在,在西北方向偶尔吹来的一阵阵西风下,一座连绵数十公里长的城关,拔地而起。
  
  十余年过去了,当一队队的胡商来到新建设的嘉峪关前,他们见到了雄伟的城关,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,便会更加地谦卑。
  
  而走入嘉峪关之后,人们见到了一座繁华的大城。
  
  当人们真正来到这里,见到如此繁华的大城,在嘉峪关的后方,人声鼎沸。
  
  唐人所建设的哪里是一座城关,这根本就是建设了一座大城。
  
  但从位置上来说,嘉峪关坐落河西走廊中段,遥望西北,依靠嘉峪山,这又是一座十分坚固的关隘,站在城墙抬头看去,还能见到远处祁连山上的雪山,而人站在城下,却只有一个黑点。
  
  嘉峪关修建了二十年,比之当年唐人修建河西走廊时用了更多的人力,用了更多的物力。
  
  如今嘉峪关有近十万人口在这里生活,其中包括嘉峪关内外的村落,大概也有二十万人口。
  
  以前这里是戈壁的腹地,不过经唐人数十年的植树,还要说在这里是戈壁又不合适了,嘉峪关的城内城外,还是有不少树的。
  
  在建设嘉峪关时,在河西走廊的折冲府府兵一边耕种一边驻守,他们在嘉峪关的南面,建设了两万亩田地,可以种出一万亩的麦子,余下的可以种各种瓜果。
  
  至于唐人为何要在这里建设城关,在西域人看来,嘉峪关后方就是河西走廊最富庶,水草最丰美的所在。
  
  从祁连山往东看,也就是嘉峪关的东面,连通河西走廊,一路往东的长安城方向,人们可以见到河西走廊的山谷中鸟兽成群,成群的马匹在草地与河边走动。
  
  牛群安逸地嚼着水草,还有大片大片的羊群。
  
  这就是嘉峪关东面的风光,有着数不清的牛羊与最丰美的水草,不仅仅是一片上好的养马场,在这里还可以圈养数不清的牲口。
  
  不得不说,唐人的眼光很好,唐人建设了嘉峪关,保护了河西走廊最美好的地界。
  
  正值河西走廊初春,这里的西北风依旧很大,但在嘉峪关内,好似大风也被拦在了高大且广阔的城墙之外,城关内温暖了许多。
  
  一个老僧走在嘉峪关城内,他正在与一个吐蕃人交谈着。
  
  这位老僧是玄奘,他拄着拐杖佝偻着后背,旁观着一场葬礼。
  
  这场葬礼所葬的是一位吐蕃大臣,其人名叫达占东塞,吐蕃人将他奉为吐蕃贤臣,是与禄东赞齐名的贤臣。
  
  玄奘还记得,当年在姑臧城见过达占东塞,那时候松赞干布也在,没想到如今,他们都不在了。
  
  在河西走廊支教多年,玄奘见到了一个人,朝中派来的谏议大夫张柬之。
  
  玄奘坐在嘉峪关城内的大街旁,手中还拿着拐杖,缓缓抬头见到张柬之,问道:“这么多年了,还以为朝中忘了我。”
  
  张柬之颔首道:“你的成就,你为大唐做的事没人会忘记,我们会一直让人传下去,有关你的事迹也会世代相传。”
  
  “嗯,有劳你们了。”
  
  言罢,玄奘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站起身,他又道:“你随我来。”
  
  张柬之让身边的护卫都退下,给予玄奘足够的尊重。
  
  从热闹的主街道走过,张柬之跟着玄奘来到了一间书舍,书舍的门匾上挂着崇文馆支教五个字。
  
  这就是崇文馆建设在河西走廊的一处支教书舍。
  
  据张柬之了解,在嘉峪关内,这样的支教书舍有六处,按照孩子们的年龄划分,每个书舍有至少五百名学子。
  
  张柬之见到这里还有不少蓝眼睛的胡人孩子,也有吐蕃孩子,不过他们都在说关中话。
  
  玄奘走入书舍内,来到一间小屋前,他推门而入,又道:“进来吧。”
  
  屋内很昏暗,打开门之后,阳光洒进来能够见到满墙的书柜。
  
  再等玄奘点燃油灯,张柬之才看到一张整洁的桌子。
  
  玄奘一手拄着拐杖,一手举着油灯,他抬头看向书柜的高处,又道:“可否取下来?”
  
  闻言,张柬之卷起衣袖,又拿起一旁的胡凳,踩着凳子伸手将玄奘所指的一卷书取下来。
  
  玄奘道:“你知道嘉峪关为何会兴盛得这么快吗?”
  
  张柬之摇头。
  
  “没有酒泉郡就没有现在的嘉峪关。”玄奘从他手中拿过书卷,又转过身面对书架,背对着他坐下来,提起一旁的笔,接着道:“当年的天可汗是个很厉害的人,老朽说的是乾庆一朝的天可汗。”
  
  “那位天可汗不会做无的放矢的事,他所做的任何安排,对数十年之后的事都是有考虑的,你看看嘉峪关这片地方,它东临酒泉郡,正是在贞观年间建设出来的酒泉郡,养了数十年的人口与物力,才能建设出现在的嘉峪关。”
  
  不建设河西四郡,没有河西四郡打下的基础,大唐就没有人力物力建设出嘉峪关,正是当年的皇帝还是太子时,十余岁的弱冠之年,就有了远超他人的远见。
  
  早在数十年前布置河西走廊,回首现在建设嘉峪关,这一切都是早有图谋的。
  
  更别说建设安西大都护府,或许他当年早就知道吐蕃会攻打松州,才会在河西走廊安排李震驻守。
  
  且不说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皇帝的位置上,控制整个河西走廊的兵权。
  
  正是这等远见与谋略,松赞干布与禄东赞,高昌王三个人加起来,都不会是他的对手。
  
  玄奘搁下了手中的笔,他将手中的书卷递上道:“这就是你们皇帝想要的书。”
  
  张柬之接过书卷,又问道:“你不与我回长安吗?”
  
  “不回去了。”玄奘走到屋外,看着一个个的学子,他又解释道:“我离不开这里了,你看看这些孩子。”
  
  张柬之蹙眉站在原地。
  
  玄奘又道:“起初,我没有想到我可以支教这么久,但你看看这些孩子,他们总是成群结伴地来,成群地离开,看着他们长大,孩子们总是接连不断地来。”
  
  “从刚开始支教到现在,我一共教了三百二十一个孩子,每个孩子的名字,我都记得,他们有的去了长安,有的去了边关,还有的人也去支教了。”
  
  张柬之听玄奘说了很多,他自己也支教,也明白玄奘的想法,尤其是教导孩子时的那种感受,玄奘像是个被支教困住的人。
  
  但张柬之带着皇帝的旨意而来,不将玄奘带回去,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向陛下交代。
  
  张柬之暂且在嘉峪关留了下来,打算接着说服玄奘。
  
  这些天张柬之也会翻看玄奘交给自己的书,这是他在西域的游记,大唐西域记。
  
  这卷书中记录着西域还未被改变时的风貌与样子。
  
  过了半月,没说服玄奘,却等到了一个噩耗,年过九十的玄奘过世了。
  
  张柬之到最后也没有说服玄奘前往长安,待将玄奘下葬之后,他带着一部分的骨灰与玄奘的书回了长安城。
  
  只可惜,玄奘没有留下舍利。
  
  上元十八年,正值谷雨时节之后,科举刚刚结束。
  
  关中依旧下着雨水,李适之站在太液池边,目光透过雨幕见到了坐在水榭内的爷爷。
  
  如今爷爷身边的人都过世了,在李适之的记忆中,直到爷爷的妻子,妃子都过世之后,爷爷就剩下了一个人。
  
  多数时候,李适之见到爷爷的背影,总是孤独的。
  
  这种孤独伴随着爷爷晚年的大多数时光,可能爷爷本就不需要有太多人相伴,一个人反倒更好,人多了就会烦。
  
  母后成了全天下最有才学的女子,这是李适之意料之中的事,博学且才学出众,又天赋异禀,母后的才学令天下文人名家皆黯然。
  
  上官皇后成了天下女子心目中的一个目标。
  
  “自小,孤的身边所学所得都是最好的。”李适之自语了一句,又道:“爷爷所教的,孤都学会了,告知父皇,东宫太子想要学政。”
  
  
  
  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:皇上,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