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五十三章 只需成功一次 (第1/2页)
郭正一将急报送到礼部,却发现许尚书不在这里,而是早已得知了消息,去面见陛下了。
皇宫内,东宫西苑的承庆殿,这座殿也是近年来修建的,前前后后修了三次,陛下对殿内的台阶一直不满意。
在陛下眼中宫里的一切事物都要整整齐齐的,可也因当年的皇宫年久失修,这里的地基有些不平,倒是大殿前的台阶也有些倾斜,陛下好几次因此恼怒。
只能一次次地让宫里的人来修缮,可一旦动工就要重新打桩夯实地基,承庆殿前所种的又是当今苏皇后所喜的牡丹花,宫里的人可不敢轻易挖了,一时间宫里的人也是两头为难。
殿内,李承乾看着许敬宗奏报,道:“老许。”
许敬宗朗声道:“臣在。”
“等吐蕃之事落实后,你也告老吧。”
听到陛下的话语,许敬宗吸了吸鼻子,有些抑制不住悲伤情绪,他哽咽道:“臣还愿意为陛下效命,臣还……臣未老。”
许敬宗低着头,声音带着些许颤抖。
李承乾看着他的须发已白了大半,走上前递给他一碗茶,道:“老许,朕不缺才俊了。”
许敬宗双手接过茶碗,朗声道:“谢陛下赐茶。”
李承乾揣着手往前走了两步,其实许敬宗的半辈子很坎坷,如许敬宗那一辈人的人又有谁的人生是不坎坷的呢?
当年的许敬宗尽管是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,可在当年的秦王府中有房相,杜如晦,姚思廉,孔颖达,虞世南,乃至武功县苏氏出身的士族中人苏勖与于志宁。
这些人不论是才学还是能力,都是许敬宗所不能比的。
而经历过隋末大乱,经历过杨广时期的江都之变,亲眼看着宇文化及谋反,而后他投效李唐,拜入秦王府。
经历了江都之变时的许敬宗处于人生低谷正值二十余岁的年纪,原本在拜入秦王府之后,许敬宗打算施展一番,却遇到了那个时代翘楚,如房玄龄,杜如晦,孔颖达,虞世南之流。
那些人都是乱世中光芒耀眼的人物,同样是秦王府学士的许敬宗始终处于微末。
最后许敬宗投效了许国公高士廉,寻求一个出路,又寻到东宫太子的机会。
本来,李承乾也想不到自己会有许敬宗这样的人相助,只能说舅爷的眼光向来不会错的,哪怕是当年将母后交给父皇,还是现在,舅爷看人的眼光准确得令人发指。
而之后许敬宗在泾阳苦熬两年,又在京兆府苦熬数年,坐到了礼部侍郎的位置上,直到现在成了礼部的尚书。
甚至早在当年,许敬宗就被朝野说成了东宫心腹,现在许敬宗位列六部尚书,又是左右仆射之一,更证实当年的说法。
这么多年,许敬宗表现出来的能力也是值得肯定的。
在那个支离破碎的时代,与许敬宗有着同样的命运,经历过江都之变的人还有上官仪。
在人生境遇上,许敬宗的人生与上官仪的人生十分相似。
只是在江都之变后,许敬宗投效了李唐。
而上官仪,他在江都之变后做了一个僧人,甚至在姑苏城的寒山寺还有一段经历。
大抵上,最后这两人都带着前隋的遗恨,从乱世走到了李唐。
也难怪,当东征大胜之后,许敬宗与上官仪会相拥而泣。
这就像是刘邦说起他的大汉基业,他就会说起秦朝,在那个时代的局限下,为了得到人心刘邦也会在秦面前加上一个暴秦,由此将自己打成一个反对暴秦的人将其他志同道合的人招揽过来,为他治理国家。
而刘邦呢,一边说着暴秦,可在律法与制度上,刘邦的身体很诚实地延续了暴秦的“旧风俗”
这像是大唐,大唐的一切都有前隋的影子,而当年武德一朝从一个扶持起来的隋帝手中禅位而来,来得有些唐突。
但这世上的唐突也挺多的,当年天下群雄四起,他宇文化及都称帝了,这种事谁能忍。
正思量着,却见许敬宗收起朝服的下摆,就要跪拜在地。
李承乾连忙上前扶住他,“你这是做什么?”
许敬宗抓着陛下结实的手臂,红着眼道:“陛下,让臣再为陛下效命几年,臣还未老,臣还能为陛下处置国事。”
李承乾蹙眉看着他。
许敬宗颤抖地道:“陛下,非是臣贪恋权柄,就算是陛下让臣在朝中只是写写文书,臣也心甘情愿,臣只求陛下让臣在朝中多留几年,让臣为陛下尽忠。”
这的确是许敬宗的真心话,他是一个礼部尚书,可他的权力相比于吏部,兵部,刑部,一个礼部尚书能有多大的权力?
许敬宗的权力甚至不如徐孝德来得实际。
“陛下!自江都之变后臣半生颠沛流离,得以良主,臣死而无憾,臣还能再为陛下效命十年,还请陛下成全。”
李承乾将他扶起来,拍着他的肩膀道:“朕也没让你现在就告老。”
许敬宗用朝服的袖子抹了抹眼泪,又行礼道:“臣……”
“南诏的事交给你去办,朕再给你三年时间。”
许敬宗朗声道:“臣领命。”
他再一次躬身行礼,这才转身离开了承庆殿。
李承乾独自站在殿内,等须发皆白的许敬宗出了大殿,这才坐回去,拿起许敬宗的卷宗仔细看着。
“你是个好皇帝。”
话语声从后方的屏风传来,抬眼见是父皇一直在后方站着,李承乾道:“让父皇见笑了。”
李世民拄着拐杖走上前,“你的臣子都愿意为你效命到老。”
“父皇又说笑了,世人都说儿臣薄情寡恩。”
“那又如何?”李世民坐在一旁,又道:“你若在意他人的看法,当年做事就不会那么果决,也不会在洛阳杀得人头滚滚。”
李承乾还看着手中的奏章沉默不语。
李世民轻咳了两声,坐在殿内的摇椅上安静睡着。
皇城内,郭正一见到了迎面走来的许尚书,他跑上前道:“许尚书!吐蕃的道县建成了。”
在礼部,兵部与都护府的主持下,将吐蕃地界分为六道七十四县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