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17章 考题 (第2/2页)
什么死王事之英烈遗骨啊,功臣之后存亡续断之类,刘荣本也应该考虑到。
但最终,刘荣依旧坚持将这种看似荣耀,实则分明就是看不起人的照顾政策,作为独属于贵族子弟的侮辱性照顾。
原因很简单,其他群体,压根儿就不需要这样的政策。
——这可是汉室!
是“士为知己者死”六个大字,能切切实实落到实处的汉室!
别说这样的照顾分了,随便哪个街坊邻居的中伤,惹得当事人以死自证清白,在这个时代是稀松平常的事。
民间尚且如此,庙堂之高就更不用提了。
不用说旁的,就一点:汉家的丞相,为什么只有自然老死任上和被粗暴罢相这两种结局?
为什么不能多出第三种抉择,比如某位和天子不对付的丞相,识趣的乞骸骨,又或是天子与其友好协商,以相对平和的手段完成相权更替?
答案,便是令后世人理解不能,在这个时代却再寻常不过的“气节”二字。
说难听点,其实就是面子。
——自有汉以来,以萧相国作为开端,历代汉相无不是或老四任上,或罢官贬黜!
凭啥到了我这儿,就得自觉乞骸骨,又或是“光荣退休”?
不行!
绝对不行!
要么,让我也和萧何萧相国、曹参曹相国那样,一直干到老死;
要么,就让我和周勃周丞相、张苍张丞相那样,因为不畏强权、不以谄媚事天子,而被昏君罢黜!
绝没有第三条路!
若不然,这事儿传出去,我还怎么做人?
稍微有点口德、有点节操的,或许还会说我这是“才能不足”,不配终老丞相任上;
碰上嘴没个把门儿得、和我有点仇的,更是能在三言两语之间,把我贬成“连被罢黜都不配皇帝亲自出手”,甚至连和天子对着干的骨气都没有,只能唯唯诺诺的乞骸骨的小人、懦夫!
毕竟桃侯刘舍这样的丞相,不单在当今汉室,而是遍观华夏上下五千年,那都是数一数二的少见。
他可以不要脸;
桃侯家族,有不要脸的资本。
“不要脸”三个字,也确实能为桃侯家族,带来比“要脸”还要大的多得多的利益,或者说是补偿。
但在这个时代,像桃侯家族这么不要脸的功侯家族,真的找不出第二家了。
在这个人人都要脸,人人都视名誉更甚于生命的时代,当众把自己剖腹,就为了证明自己只吃了一碗粉——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事,是不会引起任何人的质疑的。
在这个时代,要想证明自己只吃了一碗粉,那就应该把自己肠子掏出来!
稍有不同的是:在证明过后,这个果真只吃了一碗粉,且因剖腹必死无疑的人,将从此成为天下人心中的传说。
至于那个污蔑此人吃两碗粉,却只付了一碗粉的钱的小人,则将就此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,祖祖孙孙、子孙万代,生生世世不得翻身。
所以,哪怕是刘荣这种本身没啥毛病——法理坚固,地位稳固,权柄在手,且没有太大性格缺陷的六边形全能战士,在面对朝中重臣时,往往也不敢把话说得太难听。
这就好比后世,无论事实如何、责任如何划分,只要是汽车司机撞死了行人,就必定要承担部分责任的所谓“上路三分责”;
一样的道理——无论是谁的错,无论刘荣有没有冤枉人家吃了两碗粉,只要最后对方自杀了,那刘荣就要强忍着恶心,接受“登基三分责”的普世价值,为那个本就该死的败类、反贼,流两滴鳄鱼的眼泪了。
就像太祖高皇帝,曾哭梁王彭越“盖英雄也,悔从皇后之言,以小人之术诛杀之”;
比如太宗赵文皇帝,曾哭淮南厉王刘长:太祖皇帝八子,今独遗朕与淮南。
今淮南骤薨,朕肝肠寸断,以为,孤家寡人矣……
如果这都不够抽象,那就来个最抽象的。
——先帝老爷子,哭过吴王刘濞!
没错;
就是那个一棋盘,砸死人家王太子的先孝景皇帝,曾在吴楚七国之乱平定之后,哭着哀悼过吴楚之乱的始作俑者!
至于原因,还是那句话:天大地大,人命最大。
老刘家的天子和老六家的匹夫,那肯定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,毫无可比性。
但在老刘家内部,宗亲对宗亲的时候,最关键的就不再是对错了,而往往是“死者为大”这四个大字。
先帝当然是“对”的,是正义的、神圣的。
但刘濞死了。
且不论他干了什么,什么吴不吴楚之乱——关键是他死了。
哪怕是叛乱失败后,于败逃被人借了项上人头,那也毕竟是死了。
既然死了,那先帝老爷子即便对各路平乱大军,下大了血腥味极浓的“深入多杀为要”的核心纲领,也不得不假惺惺的抹把泪,然后感叹几句:吴王濞,宗亲长者也;
其薨,朕哀痛不能自已,以为国失臂膀矣……
就是这么抽象!
虽然还不至于说是谁死谁有理,但也起码是“死了平白多占三分理,对方平白多生三分心虚”的情况。
在这样的情况下——在这种民风刚烈的时代,也就只有那些如蛀虫般,趴在国家身上吸血的贵族,才会觉得这是一份荣耀。
再有,便是其他群体,本身也不需要通过科举的渠道,来达成个人的志向;
汉家也不需要在科举上照顾其他群体——对于这些群体,汉家有无数其他渠道,来提供更体面、更尊重他们的照顾。
比如烈士遗孤——刘荣的羽林、虎贲两部都尉,至今都还维持着只接受英烈之后的单一兵源。
剩下的各个群体,也都有着各自相应的、符合他们身份的受照顾渠道。
于是,此事便在朝堂内外全当没看到,以及公侯贵戚沾沾自喜当中定了下来。
之后两轮科举的题目,刘荣也不出意外的大包大揽。
——二轮科举,主要偏重更近一步的文学素养,以及算术在具体政务操作中的应用。
三轮,更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:殿试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