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记一百零八·大明的妇产医学技术 (第1/2页)
老会长给朝廷上疏,请求更改科学单位的时候。七八个妇产科医护,急匆匆赶到公主第。
“李先生,拜托了!”谢衍朝着一位乳医焦急行礼。
乳医,即负责接生和治疗产后疾病的医生。(从汉代以来,就一直这么称呼。)
可以是男性,也可以是女性。
乳医往往也做接生婆。但如果是男性或年迈女性,则一般只是站在旁边指导,非常危险的时候才会亲自动手。
今天请来的,是洛阳第一乳医李太婆。
她的真名很少被提及,人们皆以“李太婆”相称。因多次成功接生皇子皇女,李太婆目前已是芙蓉学士。
她已经六十八岁了!
一间净室,被用作产房。
虽然大明已经有公立医院,但分娩还是选择在家里。
甚至可以说,除了较大的外科手术,大明百姓一般不会住院,诊断拿药之后就直接回家。而且权贵和富人,喜欢把医生请到家里来。
“砰!”
房门关上,谢衍不被允许进入,只能站在外面干着急。
“殿下请站起来。”李太婆进了产房就说。
青鸾和紫凤,连忙把朱棠溪扶起来站立。
李太婆等众多医护,拿出酒精开始洗手。调配好的生理盐水和葡萄糖,也陆续从药箱里取出。
不用李太婆指挥,随她而来的医护人员,已经在各自忙活了。
李太婆在给公主号脉之后,又开始观察、触摸公主的下身和腹部,说道:“还早呢。扶着殿下散步。对了,侍女全都出去。”
古装影视剧里,产妇躺在床上呼天叫地,然后就一声婴儿啼哭,接着母子平安的情况,在中国古代其实是非常少见的。
从汉唐到新中国,产妇要么站着生,要么就是坐着生。
甚至到了新中国的特殊十年,都还有这样的记录:某山村的产妇已站不住了,被绑着头发吊在房梁下。直至卫生所的医生赶来才让产妇立即躺下。
因为传统的接生观念,站着或坐着更容易生产(坐是坐在接生桶上)。
只有坐的力气都没了,古代接生婆才会允许产妇躺下。
这种做法,当然是错误的!
新中国对旧式产婆进行培训,核心口诀就是“一躺三消毒”。
躺着生孩子,可以防止出血过多。
这种错误的接生观念,直至朱铭在位后期,才慢慢的改正过来。但在接生之前,还是习惯让产妇站着。
青鸾等侍女,全部被轰出产房。
朱棠溪由护士搀扶,在产房里缓慢行走。
医护们拿出消毒过的棉垫,先在床上铺了一层。接着又铺消过毒的床单。
穷人家肯定没这么讲究。
“太婆,有危险吗?”朱棠溪问。
李太婆笑道:“殿下且安心,你就是我接生的。”
简单一句话,朱棠溪就没那么紧张了。
又过一阵,李太婆说:“注射盐水。”
立即有护士拿出注射器。
注射器的针头为铁制,注射筒却是玻璃制成。使用前和使用后,都要用蒸汽消毒。
生理盐水也装在玻璃瓶里,用软木塞给塞好。
由于软木塞长时间放置,有可能会发霉滋生细菌。所以生理盐水都是临时调配,再装进蒸汽消毒的玻璃瓶里,软木塞同样要经过消毒处理。
除了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之外,大明的妇产科医生们,还会往产妇的腰骶部特定穴位,注射刚调配的生理盐水来缓解疼痛。
就挺神奇的,必须注射穴位才能镇痛,针如果扎歪了则没啥效果。
见公主有些疲惫,李太婆说:“先躺下休息一阵。”
手臂粗壮的中年稳婆,始终站在旁边。
李太婆毕竟年龄大了,没力气给产妇接生,她会带上自己专用的接生婆。
男性乳医(妇产医生)也是如此,只在一旁指导,让接生婆动手。
自从有了“一躺三消毒”诀窍,大明的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!
此五字口诀,远比产钳更有用。
这是太祖朱国祥传下来的。
一躺三消毒,即:产妇必须躺着生。躺的地方要消毒。接生的手要消毒。剪断脐带时要消毒。
朱国祥穿越前年纪比较大,有幸听说过一些赤脚医生口诀——中国直至1980年代,许多农村都还是赤脚医生兼职接生。甚至是请传统产婆接生!
谢衍站在门外走来走去,突然见到一个护士出来,连忙上前问:“怎样了?”
护士笑道:“驸马莫急,还没开始生呢,吃完饭再来守着也不迟。”
从下午守到入夜,公主的喊声越来越大。
谢衍又不能进去帮忙,蹲在外面的大树下抽起了烟丝。
他穿越前也抽过烟,在工地实习时,带他的师傅是个老烟枪。跟师傅一起抽烟,可以拉近关系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