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9集《妙法莲华经》 (第2/2页)
也就是说,蕅益大师就是说,栽培大乘善根是一个大局,为了大局只能忽略小节了。因为你开始为实施权,开权显实,恐怕来不及了。为什么来不及?蕅益大师会解释,因为他们不久就会堕落了。所以你不抢第一时间,他迟早要堕落。那这样子的话,与其你是邪见而堕落,你不如谤正法而堕落,你未来还有得度的因缘。
就是说,这些增上慢人基本上是没有大乘善根的,你不能跟舍利弗、目犍连尊者那些有大乘善根的声闻弟子相比。这是为什么他要做如此的强熏,这是万不得已的。
己三、双明信毁果报 分二:庚一、明信者果报;庚二、明毁者果报
我们看己三的“双明信毁果报”。常不轻菩萨又是礼拜,又是赞叹,结果分成两种情况,有些人相信《法华经》,有些人毁谤《法华经》,那这个果报就产生差别了。
庚一、明信者果报 分二:辛一、正明果报;辛二、结会古今
我们先看“明信者果报”,分成两段,先看辛一的“正明果报”。
辛一、正明果报 分三:壬一、现报;壬二、生报;壬三、后报
壬一、现报
这果报当中有壬一的“现报”。
是比丘临欲终时,于虚空中,具闻威音王佛,先所说法华经二十千万亿偈,悉能受持,即得如上眼根 清净,耳鼻舌身意根清净。得是六根清净已,更增寿命二百万亿那由他岁,广为人说是法华经。
这段经文分两段。先看第一段的“增长福慧”。那么这一段说的是谁呢?说的是常不轻菩萨的现报,他今生的果报。
常不轻菩萨不断地修平等恭敬心,礼拜、赞叹四众弟子,那么他临命终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呢?“于虚空中,具闻威音王佛,先所说法华经二十千万亿偈,悉能受持。”常不轻菩萨是生长在像法时代,所以威音王佛理论上是灭度了,应该灭度很久了。但是因为他弘扬《法华经》的关系,他在临终的时候,威音王佛在虚空中为他现身说法,说《法华经》。说了多少内容呢?二十千万亿偈的内容。他听了以后,当下都能够受持不忘。所以这个常不轻菩萨也不可思议,有三昧跟陀罗尼,得到了眼根清净,乃至于耳鼻舌身意根清净,就是成就六根清净了。因为他从一念随喜,不断地读诵,不断地礼拜赞叹,修平等恭敬心,在临终的时候又遇到威音王佛讲《法华经》,就成就六根清净。
成就六根清净以后那不得了了,增长寿命,从临命终又回复到正常的生命。又活了多久?活了二百万亿那由他岁。增长寿命以后,他就为那些过去毁谤他的弟子广说《法华经》,这个时候就用正规方式了。
这个是这样子,常不轻菩萨又得到寿命以后,他先用神通力、乐说辩才力跟大善寂力,使令增上慢人先忏悔。所以你这个因果是要分清楚了,你成就善根是一回事,但你过去是毁谤《法华经》,你一定要先忏悔。先忏悔,然后常不轻菩萨再为他们说《法华经》,令其信解。这个时候的广说《法华经》就是正常方式了,不是用刺激的方式。这第一点,说明常不轻菩萨他的果报:增长善根跟寿命。
看第二段。
于时增上慢四众,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轻贱是人为作不轻名者,见其得大神通力、乐说辩力、大善寂力,闻其所说,皆信伏随从。
当时的增上慢的四众弟子,包括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这些曾经轻贱常不轻菩萨的人,看到常不轻菩萨临命终的时候又活过来了,活过来以后又产生了大神通力、乐说辩才力跟大善寂力。大神通力是他的身业的功德,乐说辩才力是口业的功德,大善寂力是意业的功德,这三种功德都是从六根清净产生的。增上慢四众就开始向他忏悔。忏悔以后,常不轻菩萨为他们说《法华经》,他们听完以后就开始产生了信解,也开始产生了顺从。
这个地方是说明,常不轻菩萨他那一生当中,因为修平等恭敬——包括了身业的礼拜,他平等地礼拜一切众生;口业的赞叹,赞叹一切法门,赞叹一切众生;意业的平等恭敬。所以他快速地从一念随喜而成就六根清净,而增长了广大的福报。所以这个《法华经》是福慧双修的,他是自己作一个证明,他实际上就是这样修,而且是现生,连死亡都没有经过,现生就成就六根清净,成就了增长寿命。
壬二、生报
我们看壬二的“生报”。生报就是来生的果报。
是菩萨复化千万亿众,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命终之后,得值二千亿佛,皆号日月灯明,于其法中,说是法华经。
常不轻菩萨增长寿命以后,他又教化了千万亿众。又教化了很多,这个就不完全只是增上慢比丘、比丘尼了,就是其他的人,使令他们安住在无上菩提,就是开始产生《法华经》的内观的思想。
那么《法华经》最大的特点是什么?
我们一般学佛,就是从三乘的修学,就是从因缘去追求。修四谛法,去追求我空的真理;修六度法门,去追求六度的功德。这个因缘观的特点就是诸法因缘生。“诸法因缘生”它有什么好处呢?它鼓励我们去修学,一切的功德可以创造。
但是到了《法华经》就不一样了。《法华经》强调的是内观,所以它强调一切法无生。就是,真正的功德是你能念的心,你要去开显你内在的自性清净心,那是最大的力量,这个能念的心不可思议。所以,整个佛力、法力、心力,三力当中,真正的力量是你心灵的力量,佛力跟法力只是一个助缘。所以,开显诸法无生而唯心所现,你能够知道诸法无生,你就安住无上菩提了。这种就是大乘善根成就,就不退转。
所以,他教化这么多众生以后,命终之后,他自己得值二千亿诸佛,皆号日月灯明,于其法中,说是法华经。所以,说《法华经》,蕅益大师强调,这种果报的特点来自于得值诸佛。这个很重要!我们一般没有学《法华经》的人,跟佛陀的距离是很遥远的。就是你跟佛陀的关系,你找不到交集。就是当你选择流浪在外的时候,你想想看,你跟佛陀有什么交集呢?你追求的是法力不可思议,你就算忆佛念佛,你也是心外求法。
诸位!我们跟佛陀唯一的交集就是一念心性。唯一的交集!就是,从果报上是找不到交集的。你如果要从因缘所生法,佛陀是万德庄严,我们叫做业障深重。这两个一个是大富长者,一个是流浪的乞丐,这两个是完全没有交集的。没有交集,你怎么跟佛陀相遇呢?
但是,你一回光返照,欸,好了,那就十法界不离一念心性。所以,为什么诵持《法华经》的人很容易跟诸佛相遇?因为他是透过回光返照,所以他能够真正明白自他不二。套一句印光大师的话,“即众生心,投大觉海”,你就直接进入了真如本性之海,建立跟十方诸佛自他不二,感应道交。这个就是常不轻菩萨来生的因缘,就是能够值遇二千亿佛,而且在这个佛法当中他继续说《法华经》。这跟佛结缘,跟法结缘。
壬三、后报
看第三的“后报”。
以是因缘,复值二千亿佛,同号云自在灯王,于此诸佛法中,受持读诵,为诸四众说此经典故,得是常眼清净,耳鼻舌身意诸根清净,于四众中说法,心无所畏。
后报指的是未来多生以后的果报。常不轻菩萨从一念的随喜,修平等恭敬心,然后当生成就六根清净,后面就值遇二千亿诸佛。那么后来呢?后来又值遇了二千亿诸佛,同号云自在灯王佛。在这诸佛法中,他一方面受持、读诵《法华经》,一方面为人解说,所以最终能成就“常眼清净,耳鼻舌身意诸根清净”。这个常眼清净,就成就法身了。前面的功德是六根清净,而这个地方成就真正的破无明证法身,就真正意义成佛了。因为你成就法身,就有三身了,所以诸佛的功德你都具足了,只是你的层次浅深不同而已。
成就法身以后,他就继续为四众说法而心无所畏。成就法身那就不一样了,那就是见道位了,真正见到了中道实相了。前面只是一种理观,一心三观,即空即假即中,这是真正地证得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。证得,所以内心就特别有信心,无所畏。
在来生当中,第一个成就法身。第二个,究竟成佛。
得大势!是常不轻菩萨摩诃萨,供养如是若干诸佛,恭敬尊重赞叹,种诸善根,于后复值千万亿佛,亦于诸佛法中,说是经典,功德成就,当得作佛。
在未来世当中,成就法身以后,“得大势!是常不轻菩萨摩诃萨”,他成就法身以后,又供养了千万亿佛,那么对十方诸佛“恭敬尊重赞叹”,一方面种诸善根,一方面又“复值千万亿佛”,在诸佛法中开始积功累德。
我们知道,从成就法身以后,他就从般若道进入方便道了,开始发菩提心,广修六度,成熟众生,庄严净土。最后福慧圆满,就真正地成就究竟圆满的佛陀了。
所以,释迦牟尼这一期的应化是要告诉我们什么事?就是,释迦牟尼佛就是从一念随喜修起的。他一路走来,从六根清净,到成就法身,到究竟成佛。
所以这个人他是这样,就是说,你如果走上了错误的道路,你就越来越糟糕;你要走上了正路,你就越来越好。所以人就是要么越来越好,要么越来越差。而这个好坏就在于根本。当你的根本是错的,是颠倒妄想,那你不管是修什么法门,你就一路错到底了,就是《楞严经》说过的,根本成妄。所以你依止的真理是很重要!就是说,你依止的道理是错的,你如果懈怠,那还好。说我也不修行,那就算了,你越精进越糟糕。因为你一开始是虚妄的,是攀缘心的,是心外求法的,你越精进,你的思想是越偏差越厉害。你如果是正确的,就跟常不轻菩萨一样,一开始就是回光返照,依止不生灭的清净心来作本修因,所以他一修下去的时候,那就是顺风顺水,直接六根清净,到成就法身,最后究竟成佛,就这么一个过程。
这么一个过程,蕅益大师就提出一个问答。他说,常不轻菩萨,他就是一个果后的示现——你本来就成就法身了,那你是果后行因,回过来去示现一个一念随喜,那你为什么还要经过六根清净,到法身,到成佛呢?你既然是果后行因,那你就直接成就法身就好了!
蕅益大师说,不对。既然是果后示现,他所经过的过程一个都不能避免。他举一个例子。比方说过去有一个陶朱公,这个陶朱公善得致富的奇术,他很会做生意。你给他一块钱,他就可以把一块钱变成两块钱,两块钱变成四块钱,他很快就能够创造千万的财产。他善得致富的奇术,赚到了货值万亿以后,他把这个钱财全部舍出去,到另外一个地方。到那个地方,他也是做乞丐,先乞求一块钱,他从一块钱又开始他的做生意的技术,又变成万亿的富翁。他又把这些钱布施出去,又到另外一个地方去……
那这说什么事呢?就是法身菩萨亦复如是。他证得法身以后,他不会像阿罗汉,只是在那地方享受常乐我净的功德,不可能。他把法身功德置而不用,就是把它搁置起来不用,他回过头来,从因地修学,把他过去走过的路,从一念随喜,再走一次,不断地从果后示现当中去强化他内心的清净心菩提愿,去跟众生广结善缘。
诸位!是这样子,我们修行,要把法跟人分清楚。法,这不是佛陀创造的,是佛陀发现的。比方说四谛法。四谛法你能够去思惟无常,你自然内心就感受到痛苦。你从痛苦当中就知道,你的生命没有主宰性,就自然进入我空的真理。这跟谁去修没有关系。你就比方说释迦牟尼佛,他成就佛道了,示现变成一个凡夫,带领我们修四谛法。他的一念清净心菩提愿去操作四谛法,他也会产生无常故苦,苦即无我。就是,这个法门只要操作下去,它自然产生这个效果。说,那释迦牟尼佛您以前的法身呢?他法身可以暂时不用。就好像说,你的存折有一千万,你也可以示现变成一个乞丐,跟乞丐在一起。
就是说,即便是果后示现,果后行因,常不轻菩萨也必须要经历这个过程,因为法尔如是。你不可能说,从一念随喜,不经过六根清净就直接跳到法身,不可能。他只是不断地这样他把过去走的路一次一次地走。
那么差别在哪里呢?差别只有一种情况,就是自在。我们的成佛之道,从凡夫到法身走第一次的人就是不自在,因为我们带业修行。我们第一次走的人,内有烦恼,外有业力,又带有生老病死,所以障碍重重。我们第一次从凡夫走到法身是很辛苦的。但是诸位!你走过一次以后,你最后再来到人世间开始果后行因的时候,那你就不一样,你就是于法自在了。因为你没有烦恼,也没有业力,没有老病死,你完全是依止清净心、菩提愿,这个时候你修《法华经》就不一样了。
你带着你的徒弟在修的时候,你也是一样,你也是从一念随喜,六根清净,成就法身,究竟成佛,这过程是不变的。只是你走得轻松愉快,你走得自在,而你的弟子第一次走的时候走得不自在,就跟你走第一次一样。
这就是为什么示现时他的阶位都不能有错乱的原因,这个法尔如是。
好,我们休息十分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