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卷 第466章 生同衾,死同穴 (第1/2页)
齐雍淡声说:“三皇子在户部观政,发现户部税收逐年下降,以至于国库亏空难填,好在这些年年景不错,这才勉强支撑。”
沈岐便想到隆盛行一案,查抄的数万万巨财……
这笔巨财充入国库后,国库是前所未有充盈。
“三皇子便觉着,天高皇帝远,人丁可以瞒报,纳多少税,不是朝廷说了算,而是朝中权贵、地方官员、乡绅说了算,上上下下,层层盘剥,百姓自己都养活不起,何况是纳丁税,隐瞒人丁,逃税避税,自然会成为常态。”
自皇上登基之后,大周朝的年景一年比一年好,粮价也很平稳,皇上在朝中单开了农事监,这些年试种了一些,比较高产的新种,尤其一种名叫番薯的作物,不挑土质,不挑气候,且产量极高,全国都能种植,但人口却并无明显增长,这明显有问题。
三皇子认为,地方官员与朝中权贵,官官相护,隐瞒丁户,亏污丁税,是首祸。
田少或无田的百姓,靠着租田过活,沦为佃户,被繁重的田租压榨,连自己都养活不了,自然缴不起丁税,也向朝廷隐瞒丁口。
年景越好,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并没有比从前好过。
说白了,还是手中无田。
权贵享有不纳税的特权,百姓手中的田地,落入权贵手中,权贵不用缴税,百姓没钱缴税,久而久之,国库自然空虚。
可大周朝开国之后,第一项国策就是还田于民,田亩是老百姓的根子,他们的田哪里去了?
“三皇子提出,田亩数量掌握在朝廷手里,各地多少田,便向朝廷纳多少税,是朝廷说了算,百姓自己有田有粮,丰年时依旧例照缴,灾年减税,朝廷收支平衡,才能福泽天下。”
大周朝有多大疆土,各地有多少田亩,户部都有详细的记录,这是作不得假的。
那些彻底落入权贵手中的田地,暂时没法追究。
但屯田属于朝廷,数量仍是十分可观,如果实行按亩纳税,便可以完全被朝廷掌握在手。
一旦按亩纳税试推成功,百姓定会积极开荒,百姓开荒的田亩,有了按田纳税后,就不会被人夺走了,仔细伺弄两三年,就能出庄稼。
大周朝对开荒的政策十分完善,三年不缴税,三年后缴两分税,之后逐年增长,直到与国家颁发的税法持平。
且开荒耕种的种子,朝廷也是有一定的优待。
沈岐赞叹不已:“三皇子小小年岁,便有这样的见解。”
齐雍笑了笑:“古往今来,不是没人想到过这样的政策,但因实行阻力太大,没有能推行罢了。”
“如今也是恰逢其会,借了军屯案的苗头。”
军机房刚提议整改时,甘陇一带就有不少田多丁少的土棍,聚众到各个地方衙门闹事,事情闹得很大。
地方的官员惊慌失措,即令官员劝散,一个个上疏朝廷,要延缓再议。
但是,没过多久,又被有丁无田的百姓,及卫所的军户们,集乡民围辕吵闹更甚,万千上万人闹出了更大的声势。
衙门里的丁差都束手无策,这么多人不能驱逐,不能打骂,一不小心就要官逼民反,闹出民乱,衙门首当其冲。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